创课教育的三大基本特征

创课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课程,究竟有何特征?国内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阐述。蒋莘和谢作如认为,创课应具备三个核心特征,分别是跨学科(打破学科界限,用综合的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智能化(利用互动媒体、机器人、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智能技术)和软硬结合(混用电子技术和编程技术)。

从上述特征描述可以看出,这里所谈及的创课特征更多指向狭义的创课,即电子创意类课程。如果从广义的概念来看,创课除了上述特征外,还需具备另外一些特质。结合创课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创客活动固有的特点,笔者将创课的核心特征进一步提炼、归纳为“三性”,即整合性、研创性和协同性。

1、创客教育的整合性

创课的设计打破了学科界限,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数学、物理、生物等单一的课程模式,而是整合艺术、电子、控制、网络等不同学科知识。因此,创课的内容体系需要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学习的出发点应该具有更强的生活性,也就是要基于现实生活问题,统整各相关学科知识。

创课考察的重点,绝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与理解,而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迁移应用以及创新实践。如何整合多学科的内容,也是创课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到我国国情以及课程的可操作性,目前,建议多采用一科主导的统整型课程设计模式,即以某个学科(比如,物理)为主导,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化学、生物、电子)。

除了内容整合外,创课的成功实施还需要整合多学科教师力量,组成创课教学团队,协同开展创课教学设计与学习指导。虽然创课倡导探究式、项目式学习,但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类型、创意作品的实现方式等,灵活设计、有机整合多种学习活动。

创课教育的三大基本特征

 

2、创客教育的研创性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将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知识的创造者。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绝不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家,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无比的好奇,拥有探究一切的欲望。

创课要彻底改变传统课程存在的过分传授、形式固化、单调无趣的现状,给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激发孩子内在的创造潜能。开源软硬件、传感器、3D打印、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R)、增强虚拟现实(AR)等各种新科技的涌现,给学生的创新、创造插上飞翔的翅膀。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可以像科学家一样以研究的方式去认知外部世界,体验探究过程,解决现实问题,创造出新的知识。

“学——研——创”是实施创客教育的理想模式,学习、研究和创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力。研究性学习旨在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发现、经验发明、集体学习、自我激励和社会认知等机制,逐步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造性品格。[10]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将是创课的主导学习模式,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和创造者。

创课的设计与实施常以现实问题为基点,以研究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协同探究。创课的实施要让学生融人创造情境、投人创作过程,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努力将各种创意转变为产品。这种创造绝不是对教师演示操作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研究中不断产生新的创意与想法,并最终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

3、创客教育的协同性

创课的内容与活动设计更多围绕复杂的现实问题展开,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组成项目小组,在指导教师团队的集体指导下开展协作探究。教师需要尽可能的创设各种条件、利用社会资源(家长、学科专家、科研机构等),帮助学生破解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通过不断的动手设计、制作、修改与完善等,最终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产品、方案与服务。

当然,除了团队项目外,创课也会包含一些复杂度较低的个体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但学生的个体项目之间并非完全孤立,也应保持一定的关联性(比如,涉及到同一个知识点或者同一种操作技能),以便于在开展过程中能够互帮互助,提高创作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创课实施的环境应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提供用于学生探究创造的物理空间和相关设施条件,线上提供作品3D呈现的展示,提供交流、分享以及教师指导的网络空间。在网络化时代,无论是广义的创课还是狭义的创课,都需要新型技术的嵌人,教师对创课活动的设计应当有机连通现实、虚拟两种环境。

Author: admin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