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面临的三大问题

STEAM教育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在我国有和STEAM教育性质相仿的创客教育,但是区别是STEAM教育更讲究地是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而创客教育重点在于将想法进行“实践创造”。美国的教育改革以STEAM为核心,近几年在中国大热,对中国的课程改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创客教育似乎是STEAM教育的中国落地版更加适合中国的教育体制。

STEAM是这五个单词的缩写:Science(科学), Technology(技术), Engineering(工程), Arts(艺术), Maths(数学)。可以说STEAM教育汇聚了百家之长,融汇贯通了五大科学成为一家包容的开放的教育体系。STEAM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激发并保持孩子学习热情的教育方式,是要让孩子从小具备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整理信息,提出假设,学会验证等,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学习能力,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只是培养科学家。

那么STEAM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面临呐写问题呐?

1. 融合性的教育机制没有主心骨是不完整的。

应试教育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制度存在,不得不承认其在公平和效率方面的合理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教育的主流形式依然会围绕着考试进行。素质教育的推行注定缓慢,任何一种创新教育都将面临与中国传统教育习惯之间的冲突。照搬国外STEAM教育的教学思想一定是行不通的,很多培养动手能力的做法,套到从小没有培养起自主探索能力的中国孩子头上一定会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

是否能将国外的教学理论进行中国化的科学改造,在保留“探索式”教育内核的基础上考虑中国学生的接受度?目前,不管是机器人抑或编程教育,基本还是采用老师教学,孩子亦步亦趋,按步骤看样画饼的老套路,这在大课堂教学中尤其明显。

另外,也正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思想引导,STEAM领域极度缺乏优质的教学产品。首先,不少从业者对STEAM所代表的实践和学科融合精神并不明确,在课程设计上,过分强调结果呈现而忽视过程引导,违背STEAM教育“畅流理论”。其次 ,跨学科教育的形式也有待丰富。比如,笔者曾旁听过一节感应器制作的课程,教师需要将感应器原理、雷达、蝙蝠等跨学科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如何发散性教学?如何把握教学节奏?如果团队里没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员,这些问题都不是随便能搞定的。

STEAM教育面临的三大问题

 

 

2. 没有良性商业运作的课外教育是不长久的。

青少年儿童的学习过程强烈需要参与感,一个好的学习模式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特别是对STEAM这样偏重实操技能的教学体系,更加强调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除非虚拟现实发展到能够提供非常流畅的临场体验,线下教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占据主流。

而运营一个线下课外培训机构是非常困难的,机构选址软硬件投入、师资投入、师资调控…… 若想要规模化发展,线下培训的获客成本是比较高的。线上产品是否一点机会也没有?有没有可能开发出一套线上线下可交互的玩法?这些都有待商榷。

而且,也有从业者指出,以STEAM的学习方式学习很多知识成本过高。动手操作的原料成本、交给孩子的设备维修费等等,问下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的体验便可见一斑。

3. 没有焕然一新教学评价标准是不完善的。

STEAM教育的学习效果是很难评估的。作为一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其并没有学科补习领域学生成绩提高这样明显的数值变化,换句话讲,它和孩子未来在应试教育中能取得怎样的成绩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

即使一线城市的不少家长已经显现出对STEAM越来越高的接受度,中国家长骨子里依然是“功利”的。家长还是更多地把科创类教育定位为兴趣班,当孩子进入高年级之后,应试教育逼着家长更多地去选择语数英的补习,导致STEAM机构在中高年龄层难以招生。在编程、机器人等赛事中获奖可以和中高考加分挂钩,这是目前所能想到的好处。但顶级的科技赛事屈指可数,将STEAM局限在加分选项上也未免有些可悲。

其次,在教学评价标准缺失的状况下,家长根本没有判断培训机构质量好差的概念。比如有些使用乐高教具的机器人教育机构,甚至打着“乐高”品牌旗号误导中国家长区别于教具器材的品牌而不是STEAM教案本身。STEAM教育很难产生口碑传播,如果没有强大的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其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碰到天花板。

Author: admin

发表评论